2025年6月12日下午,免费成人电影
在1407会议室举办第十一期“成马读书会”。本期读书会书目为《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川北通江县的政权建设研究(1950-1956)》,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何薇老师担任主讲人,本书作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志明老师担任与谈人,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清薇担任主持。本次读书会吸引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及法学院同学共20余人参加。
活动伊始,彭波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何志明老师的学术背景,强调该书以微观个案切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研究的独特视角,并对何志明老师莅临读书会表示热烈欢迎。
何薇老师以“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读书启示”为脉络梳理了该著作。该书以四川省通江县为切入点,运用大量原始档案、内部资料及口述访谈,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县级基层政权的建立过程。她特别强调,作者通过分析南下干部指导下接管政权、乡村干部培养、土改工作队运作等历史细节,展现基层干部“地方化”与“中央化”的互动过程,说明当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群众基础在之后政权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何薇老师的讲解不仅梳理了政权建设的历史逻辑,更从方法论层面为研究者提供了“看理论对话对象、看材料来源”的学术启示。

何志明老师结合自身硕士、博士论文写作经历,与青年学者们分享了自己学术成长心得。“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扎实史料基础上发现真问题”。他强调:撰写学术文章需突破思维定式,从档案细节中挖掘矛盾点,如书中对“基层干部荒”与“干部地方化”的分析,正是通过对比政策文本与地方实践的差异形成创新观点。针对史料搜集难题,他建议研究者“带着问题意识跑档案馆”,关注地方志、内部文件与口述史料的互补性。
在互动环节中,针对与会师生关于“研究问题的选择”“口述史料可信度”的提问,何志明老师以问题意识导向为核心展开回应。他强调选题很关键,要从历史细节中提炼真问题,而非回避复杂性。对于复杂的议题,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关于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何志明老师指出:口述史料的真实性与研究条件紧密相关,若得“天时”、“地利”和“人和”其一,便是幸运。他提示面对史料局限,研究者更需恪守学术准则,以事实性材料为根基,聚焦可验证的客观细节;审慎处理评价性内容,弱化主观判断,通过档案文献、实物证据与口述叙述的多源互证构建可靠证据链,方能在历史复杂性中锚定真实。
活动尾声,彭波老师以三句话总结他得到的学术启示:“一是写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二是培养穿透现象的问题意识,三是聚焦具体历史行动者的选择逻辑”。樊英杰副院长在最后的总结中强调,研究者需“从学术角度找政治,从政治角度讲学术”,在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中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现实关怀的研究范式。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读书会,不仅勾勒出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脉络,更以“史料为基、问题为魂”的学术范式,为参与者提供了一次锤炼历史思维、探寻治学之道的宝贵知识成长之旅。
